「絃歌不絕」線上講座音樂會
嶺南樂種的保育和傳播(精彩回放)
日期:2022年1月6日(星期四)
時間:19:00-20:30
同步直播:竹韻小集Facebook專頁、樂通天下微信公眾號
竹韻小集以「植根本土、重視傳統」為藝術理念,多年來積極對香港粵樂文化進行保育並向海內外推廣,並由新生代音樂家來展示傳統文化薪火相傳而深獲好評。所謂「鑑古知今」,在演奏當代粵樂的同時,亦不能忽視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。樂團從2019年起推出「絃歌不絕」計劃,由常任樂師董芷菁策劃,以丘鶴儔(1880-1941)編撰之香港首本粵樂教本《絃歌必讀》(1916)為藍本,整理並復刻早期的粵樂演奏形式,研究和探索粵樂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風貌及嬗變,使觀眾在欣賞的同時,可以瞭解粵文化的源流及故事,擴闊大眾對粵樂以至香港本土文化的理解。
是次線上講座音樂會乃「絃歌不絕」計劃之延伸,竹韻小集特邀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(廣州)合作,以「嶺南樂種的保育和傳播」為題,由粵港專家和院團以線上直播形式進行交流,分享兩地在嶺南粵、潮、客三大傳統樂種的保育和傳播情況。竹韻小集將現場演奏「絃歌不絕」計劃收集、整理和復刻的精選作品,包括使用近百年歷史之清末形制揚琴和琵琶,重現早期粵樂的聲音;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則由其「嶺南樂種傳習組合」演出,展示該校師生對嶺南三大傳統樂種之學習與研究成果。
主講(香港)
余其偉 (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)
白得雲 (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科系主任)
陳照延 (竹韻小集行政總監及「絃歌不絕」計劃執行監製)
主講(廣州)
陳佐輝 (廣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)
鄭敏 (星海音樂學院副研究員及音樂博物館館長)
余樂夫 (星海音樂學院高胡專業講師及室內樂教研室主任)
主持
吳迪 (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副教授、廣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嶺南音樂普及專業委員會主任)
現場演奏
竹韻小集
星海音樂學院嶺南樂種傳習組合
節目
《雙聲恨》
《一葉知秋》
《貴妃醉酒》(選段)
《雨打芭蕉》
《月圓曲》
《西廂詞》
《江南好》
主講(香港):
主講(廣州):
主持:
現場演奏:
樂曲介紹
粵樂五架頭《雙聲恨》 粵樂新譜 伍日生傳譜
演奏︰陳啟謙(高胡)、王家樂(椰胡)、郭嘉瑩(揚琴)、陳思彤(秦琴)、何兆昌(簫)
此曲又名《聲聲恨》,作者不可考,據老藝人憶述為上世紀二十年代首先由棚面上手伍日生率先演奏,是廣東音樂譜子中最早的分段體作品,在丘鶴儔著《琴學精華》(1928)歸類為「粵樂新譜」。樂曲旋律幽怨,曲調取材自《粉紅蓮》、《殺雄雞》等民間樂曲。按明代女詩人張紅橋《大江東》詞有「恨聲聲玉漏、今宵易歇」等句,則指時留短促;後有人將「聲」、「星」同音,附會為《雙星恨》,是為嘆述銀河「商」、「參」(亦為「雙」、「聲」之諧音)二星七夕一相逢之恨怨,同指時留之短促。樂曲主調為「乙反調」,中段轉用「正線」,再轉回「乙反調」,末段以「催板」收結。
粵樂五架頭《一葉知秋》 麥偉鑄曲
演奏︰陳啟謙(高胡)、王家樂(椰胡)、郭嘉瑩(揚琴)、陳思彤(秦琴)、何兆昌(簫)
樂曲開始以粵語口音「秋」字為基礎,一音、兩音、三音的動機,繼而發展成略帶愁意的旋律。第二段的節奏,以五個、四個、三個、二個、一個音的對句,由長至短,由慢至快,音樂的氣氛漸漸由隨和變成激動,由抒情變為奔放。作品保留了廣東音樂的傳統特色,當中亦採用了「乙反調」的手法和無變化音轉調的方式去發揮旋律的多面性。
此曲由粵樂大師余其偉委約創作,以傳統「五架頭」組合首演。
粵樂五架頭《貴妃醉酒》(選段) 大調 陳啟謙、郭嘉瑩、余穎嘉、陳思彤、何兆昌記譜
演奏︰陳啟謙(高胡)、郭嘉瑩(揚琴)、余穎嘉(琵琶)、陳思彤(三絃)、何兆昌(簫)
粵劇中的《貴妃醉酒》為京劇同名劇曲改編,故事描述楊玉環與唐明皇約在百花亭赴筵,久候唐明皇不至,原來他早已轉駕梅妃的西宮,使楊貴妃羞怒交加,最後飲至大醉,悵然返宮。此曲在丘鶴儔《絃歌必讀》(1916)歸類為「大調」,即是以「官話」唸唱古腔,而非今日所用的粵語,目前「官話」也成為一種瀕臨消亡的語言。粵樂名家呂文成、何大傻、葉耀生、梁以忠及何浪萍亦曾於1947年以純器樂錄音出版(歌林唱片#49898)。竹韻小集演奏家把此曲進行完全記譜復刻實驗:即聆聽唱片錄音,把當中高胡、琵琶、三絃、揚琴、簫五個聲部的加花手法默寫,並以四相十三品琵琶、兩排碼揚琴等舊式樂器演奏,務求把演奏最貼近原來唱片效果,讓觀眾從中瞭解早期粵樂的聲音和風格。
粵樂六重奏《雨打芭蕉》 古調 何柳堂傳譜 潘永璋整理
演奏︰陳啟謙(高胡)、王家樂(中胡)、郭嘉瑩(揚琴)、余穎嘉(琵琶)、陳思彤(大阮)、何兆昌(笛簫)
樂譜最早見於1921年丘鶴儔所編《增刻絃歌必讀》,其後於1934年刊行,由何柳堂及何與年合著《琵琶樂譜》中亦收入此曲。此曲屬琵琶譜類,以琵琶之撥弦虛擬雨水打在芭蕉葉上之點滴聲,驟零淒冷,透散出一種掩抑深懷之情緒,全曲典雅清澈,予人清新愉悅之感。
是次演奏為潘永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整理的六重奏版本,在結構層次安排和配器等方面採用了新的手法,當時曾易名《蕉林喜雨》,通過樂譜和唱片出版而廣為流傳。
胡琴四重奏《月圓曲》黃錦培曲 余樂夫改編
指導老師:余樂夫
演奏︰余樂夫#(高胡)、蔡露#(二胡)、陳美力#(高音二胡)、林青霞(中胡)、鍾承承^(揚琴)、林匯聰+(揚琴)、袁琳浛(中阮)、羅小森(大提琴)
創作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,採用三拍子舞曲風格。樂曲開始纏綿繾綣,中段略帶憂鬱,結束時又予人希望,猶如月之陰晴圓缺,亦是人之悲歡離合,抒發了期盼月圓人好、美滿幸福之意。
箏與琵琶、椰胡《西廂詞》 客家漢樂
指導老師:饒蜀行
演奏︰盛麥(古箏)、黃淇+(琵琶)、黎梅+(椰胡)
本曲屬於客家漢樂中的串調箏曲,是否與傳統戲曲《西廂記》有關,目前尚未能考證。樂曲雖結構短小,但旋律流暢動人,清新雅致。
合奏《江南好》瞿春泉改編 余樂夫編配
指導老師:余樂夫、陳美力
演奏︰黎梅+(高胡)、婁諾佳(二胡)、姚姝含(二胡)、林青霞(中胡)、陳板鋒(中胡)、羅小森(大提琴)、鍾承承^(揚琴)、黃淇+(琵琶)、袁琳浛(中阮)、鄧婷丹+(古箏)、鍾琪+(古箏)、孟涵+(笛)、李源錐(笛)
源自譚蜜子等人根據傳統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《歡樂歌》改編而成的輕音樂《江南好》,由瞿春泉移植改編為廣東高胡領奏的小型國樂合奏。樂曲富有華美、活潑、歡快的江南水鄉風韻,音樂情調細膩婉轉、清澈秀麗。
#教職員 +研究生 ^特邀
鳴謝
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
合辦
竹韻小集
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
協辦
廣東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嶺南音樂普及專業委員會
支持
香港藝術發展局
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
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
星海音樂學院非遺研究中心、研究生部、國樂系(室內樂教研室)
【項目成果】
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博物館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及研究平台」2022年度「嶺南樂種研習工作坊」
【課題成果】
廣東省2021年度教育科學規劃課題(高等教育科學研究)《廣東音樂胡琴重奏系列研創與實踐探索》(編號:2021GXJK450;負責人:余樂夫)
廣東省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《創演互動課堂模式研究——以音樂院校民族弓弦專業教學與實踐為例》(負責人:蔡露)
2021年星海音樂學院校級研究生自主創新實踐一般項目「嶺南傳統樂種研習工作坊」(編號:2021YZZ007;項目負責人:孟涵;指導教師:吳迪)